晨光中的乡愁:攸县烧汤粉的味觉记忆
2024-11-19 15:32:2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皮宇 | 作者:陈露莹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848

天尚未明,攸县的老街深处已飘起缕缕白汽。一口大锅咕嘟作响,熬了一夜的骨头汤正散发着浓郁香气。老板熟练地抓起一把新鲜的米粉投入竹篓,在滚水中三起三落,倒入碗中,浇上热汤,煮上鸡蛋,铺上肉丝、青菜、豆腐,最后撒上一把葱花。这就是攸县烧汤粉——一道唤醒整个城市的早餐,一种深植于味蕾的乡愁。

“烧汤”二字,在攸县方言中意为“滚烫的汤”。攸县烧汤粉的精髓,全在一个“汤”字。店家通常在前夜便开始准备,选用新鲜猪骨或鸡架,配以秘制香料,文火慢炖数小时,直至汤色乳白,鲜香四溢。这锅老汤是一家粉店的灵魂,也是老板绝不外传的看家本领。

米粉的选择同样讲究。地道的攸县烧汤粉选用当地制作的鲜米粉,以优质早稻米为原料,经浸泡、磨浆、蒸制、切条等多道工序制成。这种米粉色泽洁白,口感爽滑,带有淡淡的米香,能够充分吸收汤汁的鲜美,却又保持自身的弹性。

码子的搭配更是丰富多彩。最经典的是肉丝码,选用猪里脊切丝,快速滑炒,保持嫩滑口感;还有香辣牛肉码、酸豆角肉末码、三鲜码等各具特色。每家粉店都有自己的招牌码子,成为吸引食客的独门利器。此外,客人还可以根据喜好添加煎蛋、豆皮、香肠等配菜,让一碗简单的粉变得丰富多彩。

吃攸县烧汤粉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。老食客会先喝一口原汤,品味汤底的鲜醇;然后根据口味加入特制的辣椒油、醋和剁辣椒;搅拌均匀后,连汤带粉一同享用。最后碗底见空,额头微微冒汗,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,成为许多攸县人一天的美好开端。

这道美食的背后,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攸县地处湘东,是重要的稻作区,米粉制作历史悠久。同时,这里又是茶马古道和盐道的必经之路,南来北往的客商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。烧汤粉的出现,正是这种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结合的产物——既有一碗解饥的实在,又有汤鲜味美的精致。

在攸县人的生活中,烧汤粉早已超越了一般早餐的意义。孩子考学成功,家长会请吃烧汤粉以示庆贺;年轻人离家远行,临走前一定要吃碗烧汤粉;甚至年轻人相亲,也常约在粉店,通过对方吃粉的习惯观察性格。一碗热腾腾的烧汤粉,见证了无数攸县人的喜怒哀乐、聚散离合。

最让人难忘的,是那些散落在县城各处的老字号粉店。有的已经传承三代,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;有的隐藏在小巷深处,却总是座无虚席。这些粉店大多陈设简单,几张木桌,几条长凳,却充满了人情味。老板记得熟客的口味,食客之间也会互相招呼,谈论家长里短。这里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,更是社区信息交流的场所,是维系乡情的重要纽带。

随着时代发展,攸县烧汤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有的店家开始提供外卖服务,让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品尝到家乡味道;有的尝试开发便携式汤料包,让这道地方美食走向更远的市场。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,那一碗热汤鲜粉所承载的家乡味道始终未变。

如今,无论是在长沙、上海、还是深圳的湘菜馆里,都能见到“攸县烧汤粉”的身影。对于在外打拼的攸县人来说,这碗粉不仅是思乡时的慰藉,更是身份认同的标志。他们通过味觉与故乡保持联系,通过分享这道美食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。

清晨的攸县,太阳刚刚升起,粉店里已经坐满了食客。老人们慢慢地喝着热汤,回忆往昔岁月;年轻人匆匆吃完,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;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吹着热气,在父母的帮助下享用早餐。这一碗烧汤粉,热气腾腾中升腾的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,是攸县人的生活态度,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。

攸县烧汤粉的魅力,不在于昂贵的食材或复杂的工艺,而在于那种温暖人心的力量。它用最朴素的方式,表达着最深厚的情感:对土地的眷恋,对传统的坚守,对生活的热爱。每一碗烧汤粉,都是吃进肚里的乡愁,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记忆。

责编:皮宇

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